1.《論語》中的讀書名言
學而篇第一 1、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!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!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學習了而時常溫習,不也高興嗎!有朋友從遠處來,不也快樂嗎!別人不了解我,我并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嗎!” 2、子曰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!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花言巧語,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,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!” 3、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 【今譯】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: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,是否忠實呢?和朋友交往,是否真誠講信用呢?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,是否復習了呢?” 4、子曰:“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,要嚴肅慎重、專心認真辦理政事,又嚴守信用;節約財政開支,又愛護民眾;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.” 5、子曰:“弟子,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而親仁.行有馀力,則以學文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孩子們,在家要孝順父母,出門要尊敬兄長,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,廣泛地與眾人友愛,親近有仁德的人.這樣做了還有馀力,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.” 6、子夏曰:“賢賢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.雖曰不學,吾必謂之學矣.” 【今譯】子夏說:“尊重有賢德的人,而看輕貌美的女色;事奉父母,能盡力而為;為君主做事,能有獻身精神;和朋友交往,說話誠實能講信用.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么,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.” 7、子曰:“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.主忠信.無友不如己者.過則無憚改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君子[舉止]不莊重,就沒有威嚴,[態度]不莊重,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.做人主要講求忠誠,守信用.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.如果有了過錯,就不要害怕改正.” 8、子禽問于子貢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聞其政.求之與?抑與之與?”子貢曰:“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.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!” 【今譯】子禽問子貢:“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,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,是他主動詢問別人而得知的呢,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?”子貢說:“老師是靠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儉樸、謙讓來了解政事的.[也可以說是求來的,但是]老師求得的方法,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?” 9、子曰: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,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,做事勤快敏捷,說話小心謹慎,向有道德的人看齊,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,[這樣做,].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.” 10、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不怕別人民不了解自己[的長處好處],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[的好歹].” 為政篇第二 1、子曰:“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無邪.’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《詩經》三百[零五]篇,用一句話來概括[它的全部內容],可以說是:‘思想純正,沒有邪惡的東西.’” 2、子曰:“道之以政①,齊之以刑②,民免而無恥②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④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用行政命令來治理,用刑法來處罰,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,但還不是從心里知道[犯罪]是可恥的;用道德教化來治理,用禮來約束,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,而且會[自覺地]改過.” 3、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①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②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;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;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;五十歲時懂得了什么是天命;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;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,想怎么做便怎么做,也不會超出規矩.” 4、子曰:“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[了解人,要]看他言行的動機,觀察他所采取的方法, 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. [這樣去了解, ] 人怎么能隱瞞得了呢?人怎么能隱瞞得了呢?” 5、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時時溫習已學過的知識,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,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.” 6、子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君子能[ 在道義上] 團結人但不[ 以私情而] 互相勾結;小人蒃于攏勾結而不[ 在道義上] 團結人.” 7、子曰:“學而不思,則罔;思而不學,則殆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,就會迷惑;[但]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, 那就危險了.” 8、子曰:“由,誨女,知之乎?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!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仲由,我教導你的[知識],知道了嗎?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.” 9、哀公問曰:“何為則民服?”孔子對曰:“舉直錯諸枉,則民服;舉枉錯諸直,則民不服.” 【今譯】魯哀公問:“怎樣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?”孔子回答說:“ 選拔正直的人,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,人民便服了;選拔邪惡的人,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,人民就不服了.”。
2.《論語 》中的名句關于讀書的句子有那些
1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《學而》
翻譯:孔子說:“學了,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,不也是很愉快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,不也快樂嗎?人家不了解我,我卻不怨恨,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?”
2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《學而》
翻譯: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?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?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?”
3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.”《為政》
翻譯:孔子說:"在溫習舊知識后,能有新體會,新發現,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."
4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.”《為政》
翻譯:孔子說:"只讀書卻不思考,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;只是空想卻不讀書,就會有害
3.《論語》中的讀書名言
1、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!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!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學習了而時常溫習,不也高興嗎!有朋友從遠處來,不也快樂嗎!別人不了解我,我并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嗎!”2、子曰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!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花言巧語,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,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!”3、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 【今譯】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: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,是否忠實呢?和朋友交往,是否真誠講信用呢?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,是否復習了呢?”4、子曰:“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,要嚴肅慎重、專心認真辦理政事,又嚴守信用;節約財政開支,又愛護民眾;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.”5、子曰:“弟子,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而親仁.行有馀力,則以學文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孩子們,在家要孝順父母,出門要尊敬兄長,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,廣泛地與眾人友愛,親近有仁德的人.這樣做了還有馀力,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.”6、子夏曰:“賢賢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.雖曰不學,吾必謂之學矣.” 【今譯】子夏說:“尊重有賢德的人,而看輕貌美的女色;事奉父母,能盡力而為;為君主做事,能有獻身精神;和朋友交往,說話誠實能講信用.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么,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.” 7、子曰:“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.主忠信.無友不如己者.過則無憚改.” 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君子[舉止]不莊重,就沒有威嚴,[態度]不莊重,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.做人主要講求忠誠,守信用.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.如果有了過錯,就不要害怕改正.”。
4.·論語中的讀書名言
1、子曰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?!?/p>
——《論語·子罕》2、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?!墩撜Z·為政》3、子曰:“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?!?/p>
——《論語·子罕》4、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?!墩撜Z·子罕》5、子曰:“始吾于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?!?/p>
——《論語·公冶長》6、子曰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?!薄墩撜Z·子罕》7、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——《論語·衛靈公》8、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?!薄墩撜Z·為政》9、子曰:“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
文質彬彬,然后君子?!薄墩撜Z·雍也》10、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
——《論語·學而》11、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?!薄墩撜Z·為政》12、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
——《論語·公冶長》13、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?!墩撜Z·泰伯》14、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;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?!?/p>
——《論語·述而》15、子曰:“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知者動,仁者靜。
知者樂,仁者壽?!薄墩撜Z·雍也》。
5.論語讀書名言
學而篇第一1、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!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!”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學習了而時常溫習,不也高興嗎!有朋友從遠處來,不也快樂嗎!別人不了解我,我并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嗎!”2、子曰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!”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花言巧語,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,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!”3、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【今譯】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: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,是否忠實呢?和朋友交往,是否真誠講信用呢?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,是否復習了呢?”4、子曰:“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?!?/p>
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,要嚴肅慎重、專心認真辦理政事,又嚴守信用;節約財政開支,又愛護民眾;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?!?、子曰:“弟子,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而親仁。
行有馀力,則以學文?!薄窘褡g】孔子說:“孩子們,在家要孝順父母,出門要尊敬兄長,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,廣泛地與眾人友愛,親近有仁德的人。
這樣做了還有馀力,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?!?、子夏曰:“賢賢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
雖曰不學,吾必謂之學矣?!薄窘褡g】子夏說:“尊重有賢德的人,而看輕貌美的女色;事奉父母,能盡力而為;為君主做事,能有獻身精神;和朋友交往,說話誠實能講信用。
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么,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?!?、子曰:“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。
主忠信。無友不如己者。
過則無憚改?!薄窘褡g】孔子說:“君子[舉止]不莊重,就沒有威嚴,[態度]不莊重,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。
做人主要講求忠誠,守信用。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。
如果有了過錯,就不要害怕改正?!?、子禽問于子貢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聞其政。
求之與?抑與之與?”子貢曰:“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!”【今譯】子禽問子貢:“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,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,是他主動詢問別人而得知的呢,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?”子貢說:“老師是靠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儉樸、謙讓來了解政事的。
[也可以說是求來的,但是]老師求得的方法,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?”9、子曰: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?!薄窘褡g】孔子說:“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,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,做事勤快敏捷,說話小心謹慎,向有道德的人看齊,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,[這樣做,]。
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?!?0、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?!?/p>
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不怕別人民不了解自己[的長處好處],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[的好歹]?!睘檎诙?、子曰:“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無邪。
’”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《詩經》三百[零五]篇,用一句話來概括[它的全部內容],可以說是:‘思想純正,沒有邪惡的東西?!?、子曰:“道之以政①,齊之以刑②,民免而無恥②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④?!?/p>
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用行政命令來治理,用刑法來處罰,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,但還不是從心里知道[犯罪]是可恥的;用道德教化來治理,用禮來約束,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,而且會[自覺地]改過?!?、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①,三十而立,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②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?!?/p>
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;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;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;五十歲時懂得了什么是天命;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;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,想怎么做便怎么做,也不會超出規矩?!?、子曰:“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[了解人,要]看他言行的動機,觀察他所采取的方法, 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。
[這樣去了解, ] 人怎么能隱瞞得了呢?人怎么能隱瞞得了呢?”5、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?!薄窘褡g】孔子說:“時時溫習已學過的知識,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,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?!?/p>
6、子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?!薄窘褡g】孔子說:“君子能[ 在道義上] 團結人但不[ 以私情而] 互相勾結;小人蒃于攏勾結而不[ 在道義上] 團結人?!?/p>
7、子曰:“學而不思,則罔;思而不學,則殆?!薄窘褡g】孔子說:“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,就會迷惑;[但]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, 那就危險了?!?/p>
8、子曰:“由,誨女,知之乎?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!”【今譯】孔子說:“仲由,我教導你的[知識],知道了嗎?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?!?、哀公問曰:“何為則民服?”孔子對曰:“舉直錯諸枉,則民服;舉枉錯諸直,則民不服?!?/p>
【今譯】魯哀公問:“怎樣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?”孔子回答說:“ 選拔正直的人,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,人民便服了;選。
6.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
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. 蓋有不知而作者,我無是也.多聞,擇其善者而從之;多見而識之. 圣則吾不能,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. 學如不及,猶恐失之. 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. 興于詩,立于禮.成于樂. 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.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.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. 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. 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. 眾惡之,必察焉;眾好之,必察焉. 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. 日知其所亡,月無忘其所能,可謂好學也矣. 不學詩,無以言. 有教無類.。
7.孔子的讀書名言
1、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惘,思而不學則殆?!薄呵锟鬃印墩撜Z》
白話文:孔子說:“學而不思則惘,只思考而不學習,就會勞神無所得?!?/p>
2、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——春秋孔子《論語》
白話文:孔子說:“學而時練習的,不是很愉快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,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?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、惱怒,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?”
3、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!呵锟鬃印墩撜Z?述而》
白話文:默默地記?。ㄋ鶎W的知識),學習不覺得厭煩,教人不知道疲倦,這對我來說有什么因難呢?
4、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?!呵锟鬃印墩撜Z?述而》
白話文: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,陶醉在學問里,便忘了憂愁,不知道衰老要到來。
5、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?!呵锟鬃印墩撜Z十則》
白話文:幾個人在一起走路,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。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,對他們的缺點,要注意改正。
6、子曰:“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無邪’?!薄呵锟鬃印墩撜Z》
白話文:“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說:“思無邪”?!?/p>
7、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?!呵锟鬃印墩撜Z十則》
白話文:學習而不思考,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;思考而不學習,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。
8、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——春秋孔子《論語十則》
白話文: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,不是很愉快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,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?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、惱怒,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?
9、士志于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?!呵锟鬃印墩撜Z》
白話文:讀書人立志于追求真理,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人,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么。
10、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?!薄呵锟鬃印墩撜Z》
白話文:孔子說:“溫故而知新,做到這樣的程度了,才可稱為老師啊?!?/p>
8.《論語》中有關學習的名句有哪些
一、子曰: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——語出孔子及其弟子的《論語.學而》。
譯文:孔子說:人做學問,就要把所學知識及時用在生活實踐上去,同時經常去溫習學過的知識,就會體驗到學習的無窮快樂。
二、子曰: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?!Z出孔子及其弟子的《論語.學而》。
譯文:孔子說:君子在生活上不追求飽暖安逸,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奮敏捷,言語謹慎;常常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,糾正自己的錯誤,這就可以稱的上是好學習的君子了。
三、子曰: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?!Z出孔子及其弟子的《論語.為政》。
譯文:孔子說: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,就可以獲得新的理解,新的知識,就可以當老師了。
四、子曰: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?!Z出孔子及其弟子的《論語.為政》。
譯文:孔子說: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,容易使人拘泥刻板,流于教條主義的泥淖;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因不切實際而疑惑不解,白白浪費了時間卻無所成,所以就要思考和實踐相結合,學習才會大有長進。
五、子曰: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?!Z出孔子及其弟子的《論語.為政》。
譯文:孔子說: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才是真實的智慧!平??春芏嗳藧勖孀?,喜歡不懂裝 懂,這就是不踏實,不認真,不是做學問的態度,害的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。
六、子曰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這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?!Z出孔子及其弟子的《論語.雍也》。
譯文:孔子說:學習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藝,知道它的人,不如愛好它的人;愛好它的人,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。
七、子曰: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——語出孔子及其弟子的《論語.述而》。
譯文:孔子是說: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里,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,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,這些事我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呢?
9.論語中所有有關學習的名言
孔子論學
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
蓋有不知而作者,我無是也。多聞,擇其善者而從之;多見而識之。
圣則吾不能,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。
學如不及,猶恐失之。
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
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
孔子論修養
道聽途說,德之棄也。
飽食終日,無所用心,難矣哉!
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;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損矣。
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。
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。
其他
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學而上達。知我者其天乎!
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
始吾于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
過猶不及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
德不孤,必有鄰。
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:恭則不侮,寬則得眾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。
孟子名言
不以規矩,不成方圓。
權,然后知輕重;度,然后知長短。
人有不為也,而后可以有為。
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
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。
樂民之樂者,民亦樂其樂;憂民之憂者,民亦憂其憂。
仁則榮,不仁則辱。
有恒產者有恒心,無恒產者無恒心。茍無恒心,放辟邪侈,無不為已。
魚,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生亦我所欲也,義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
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,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
君子不怨天,不尤人。
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
自暴者,不可與有言也;自棄者,不可與有為也。
養心莫善于寡欲。
恭者不侮人,儉者不奪人。
愛人者,人恒愛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
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父母俱在,兄弟無故,一樂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樂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
盡信書,不如無書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365教育網 » 論語中關于讀書的名句(《論語》中的讀書名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