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關心老子的思想的名言
*人在生存每一瞬間,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動工具。
——霍爾巴赫*人是生而自由的,但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。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,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。
——盧梭*習慣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導。 ——休謨*存在就是被感知。
——貝克萊*水是萬物之本源,萬物終歸于水?!├账?*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,萬物消滅后復歸于它。
——阿那克西曼德*人是萬物的尺度,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,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.——普羅泰戈拉 *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?!帘邙F魯*不能制約自己的人,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 --畢達哥拉斯*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,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?!?/p>
——赫拉克利特*人生的本質在于運動,安謐寧靜就是死亡?!了箍?人有自由意志,成人成獸全靠自己。
——盧克萊修*目的總是為手段辯護?!R基雅維利*如果我們過于爽快地承認失敗,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于正確。
——卡爾·波普爾*知識是為了預見,預見是為了權力?!椎?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。
——萊布尼茨*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?!献?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
——孔子*愛人者,人恒愛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?!献?與人善言,暖于布帛;傷人以言,深于矛戟。
——荀子*當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,則返一無跡;不當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,則深根寧極而待:此存身之道也?!f子*志不強者智不達,言不信者行不果。
——墨子*我唯一知道的,是我一無所知?!K格拉底*驚奇是哲學家的感覺,哲學開始于驚奇。
——柏拉圖*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;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;不知自己過失是最大的病痛。 ——亞里士多德*給我物質,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。
——康德 *他人即地獄——薩特*使一切非理性的東西服從于自己,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去駕馭一切非理性的東西,這就是人的最終目的?!M希特*凡是現實的就是合理的,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。
——黑格爾*萬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,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?!獖W古斯丁*凡是活著的就應當活下去。
——費爾巴哈*客觀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,還沒有意識的詩篇——謝林*凡夫俗子只關心如何去打發時間,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應用時間。 ——叔本華*我們喜歡別人的敬重并非因為敬重本身,而是因為人們的敬重所帶給我們的好處。
——愛爾維修*人類的生命,并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,心中充滿愛時,剎那即永恒?!岵?真理是時間的產物,而不是權威的產物。
——培根*我思故我在?!芽▋?權利的相互轉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。
——霍布斯*一切確定的皆否定?!官e諾莎*知識歸根結底由經驗而來。
——洛克*沒有物體,只有運動?!裆?一開始,問題就是要把純粹而緘默的體驗帶入到其意義的純粹表達之中。
——胡塞爾*思就是在的思,……思是在的,因為思由在發生,屬于在。同時,思是在的,因為思屬于在,聽從在。
——海德格爾*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?!5赂駹?他人就是地獄。
——薩特*人充滿勞績,但還詩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?!蔂柕铝?世界是事實的總和,而非事物的總和。
——維特根斯坦*人的意識屈從于物化結構?!R卡奇*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,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。
——馬克思*科學家在思想中給予我們以秩序;道德在行動中給予我們以秩序;藝術才在對可見、可觸、可聽的外觀的把握中給予我們以秩序?!ㄎ鳡?物體的意義是通過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確定的。
——梅羅.龐蒂*憑什么用“不結婚的男人”去定義“單身漢”?!?雖然它們的屬性有賴于我們如何思考,但它們不依賴于我們所認為的這些屬性所是的東西。
——皮爾士*我不能給自己或是別人提供那種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樂。這種快樂對我來說毫無意義,我也不能圍繞它來安排自。
2.老子名言名句大全有哪些
老子名言名句
1、禍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禍之所伏。
2、以其無私,故能成其私。
3、靜勝躁,寒勝熱。清靜為天下正。
4、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
5、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以無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:天下多忌諱,而民彌貧;人多利器,國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。故圣人云:“我無為,而民自化 ;我好靜,而民自正;我無事,而民自富;我無欲,而民自樸?!?/p>
6、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
7、圣人常無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
8、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9、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10、禍莫大于不知足;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3.中國古代哲學家
是樸素的辨證法。
例如名句:“禍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禍之所伏。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”。
雖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許多時代的局限。但是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《道德經》,的確是跨時代的作品。
在不同的時代,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。有人曾統計,道德經是僅次于基督教《圣經》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。
圣經是傳教士主動翻譯的,這部作品則是被許多民族欣賞而自行翻譯的。在修身方面,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,講究虛心實腹、不與人爭的修持。
在政治上,老子主張無為而治、不言之教。 在權術上,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。
主要著作《道德經》,也直接叫做《老子》。思想大要 《漢書?藝文志》謂:“道家者流,蓋出于史官,歷記成敗存亡禍福,古今之道,然后知秉要執本,清虛以自守,卑弱以自持,此君人南面之術也?!?/p>
西漢史學家司馬談《論六家要旨》謂:“道家使人精神專一,動合無形,贍足萬物。其為術也,因陰陽之大順,采儒墨之善,撮名法之要,與時遷移,應物變化,立俗施事,無所不宜,指約而易操,事少而功多?!?/p>
“其術以虛無為本,以因循為用。無成埶,無常形,故能究萬物之情。
不為物先,不為物后,故能為萬物主?!?宇宙觀 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?!?/p>
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.寂漠!獨立不改,周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.吾不知其名,強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.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返.道大,天大,地大,王大.域中有四大,而王處一.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.” “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,欲以觀其妙;常有,欲以觀其徼。
此兩者同出,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?!?/p>
“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?!?“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后相隨?!?/p>
價值觀 無、道、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“無”、“道”、“德”三者所構成。老子言“無”,嘗謂:“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?!?/p>
當宇宙尚未形成,萬物不會存在,故稱“無”。天地初開,形成宇宙,故稱“有”。
“萬物”由“有”所衍生,而“有”從“無”所衍生,天下萬物均起于“有”而終于“無”。老子言“道”,嘗謂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,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?!?/p>
老子認為“道”是宇宙本體,乃萬物之根源,故謂: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?!薄暗馈鄙谔斓厝f物之先,獨立長存于萬物之外,不斷循環運行,遍及天地萬物,絕不止息。
老子又認為“道”不可觸摸、莫可名狀,故謂:“無狀之狀,無物之泉?!敝荒苡谩暗馈眮泶?,亦可勉強稱為“大”。
故謂: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?!?/p>
意謂“道”是玄妙深奧的,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。若可用言語來描述“道”,就不是真正的“道”了。
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,人類會給萬物命名,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,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“道”衍生出來的。人為自然萬物之一,故須遵守自然法則,故謂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?!?/p>
“道”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,故老子認為“道”是萬物的宗主。老子言“德”,認為“德”乃“道”之體現,而“德”應服從于“道”,故謂:“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?!?/p>
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,目的是助己之修養,避免犯過。守柔 老子言“守柔”,嘗謂:“天下之至柔,馳聘天下之至剛?!?/p>
“道”之所以能循環不息,因為“道”具備了柔弱的特質,故言:“弱者道之用?!崩献右浴八弊饔鳎骸疤煜氯崛?,莫過于水,而攻堅勝者,莫之能勝,其無以易之?!?/p>
又謂:“弱之勝強,柔之勝剛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?!崩献訌娬{以柔制剛,認為“強梁者不得其死”,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,以退為進。
人若如此,方可明哲保身,故謂:“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豁;為天下豁,常德不離,復歸于嬰兒?!币庵^人可有雄心壯志,但不可逞強好勝,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,保持質樸本性。
老子強調“守柔”,皆因認為除了“道”之外,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。故謂:“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?!?/p>
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,故謂:“福兮禍所倚,禍兮福所伏?!崩献訌娬{“守柔”,要求人清虛自守,勿剛強好勝,否則不得善終。
居后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“居后不爭”之心,嘗謂:“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;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夫慈故能勇,儉故能廣,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?!?/p>
只有仁慈、儉樸、謙讓不爭的人,方能具備道德勇氣,進而博施于人,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。老子嘗謂:“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
非以其無私耶,故能成其私?!敝灰四苌釛墵幭葼巹僦?,深明“持而盈之,不如其己。
揣而銳之,不可長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
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”之理。莫自恃聰明,鋒芒太露,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,從而達致“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”的境界。
寡欲 老子謂人應“寡欲”,故謂:“罪莫大于可欲,禍其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?!?/p>
人若懷有“可欲”、不知足”之心,則貪。
4.老子名言名句
老子名言名句
● 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。
● 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
● 治人事天,莫若嗇。
● 治大國,若烹小鮮。
● 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。
● 夫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之首。
●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
● 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
● 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
● 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● 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。
● 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。
● 圣人常無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
● 靜勝躁,寒勝熱。清靜為天下正。
● 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。
● 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谷之于江海。
● 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● 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● 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。
● 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輕則失根,躁則失君。
● 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● 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無知,是以不我知。
● 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???
● 俗人昭昭,我獨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。
● 曲則全,枉則直,洼則盈,敝則新,少則多,多則惑。
● 希言自然。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
●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,功成而不處,其不欲見賢。
● 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,以其無以易之。
● 弱之勝強,柔之勝剛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
● 和大怨,必有馀怨;報怨以德,安可以為善?
● 人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谷,而王公以為稱。
● 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強梁者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。
● 天下有道,卻走馬以糞。天下無道,戎馬生于郊。
● 禍莫大于不知足;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●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● 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 老子名言名句由名言網整理
● 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。是以圣人猶難之,故終無難矣。
● 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層之臺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● 民之從事,常于幾成而敗之。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
● 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?若使民常畏死,而為奇者,吾得執而殺之,孰敢?
● 無為而無不為。取天下常以無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● 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也。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
● 禍莫大于輕敵,輕敵幾喪吾寶。故抗兵相若,哀者勝矣。
● 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為。
● 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將知止,知止可以不殆。
● 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
● 夫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
● 企者不立;跨者不行;自見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無功;自矜者不長。
● 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;地得一以寧;神得一以靈;谷得一以生;侯得一以為天下正。
●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
● 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無有入無間,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。
● 甚愛必大費;多藏必厚亡。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 老子名言名句由名言網整理
● 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。
● 無狎其所居,無厭其所生。夫唯不厭,是以不厭。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;自愛不自貴。故去彼取此。
● 勇于敢則殺,勇于不敢則活。此兩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惡,孰知其故?
● 吉事尚左,兇事尚右。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,言以喪禮處之。殺人之眾,以悲哀泣之,戰勝以喪禮處之。
● 不出戶,知天下;不窺牖,見天道。其出彌遠,其知彌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見而明,不為而成。
5.老子的主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,他的名言
在政治上,老子主張無為而治、不言之教。在權術上,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。
以“道”為本的天道觀
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,他說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”(《老子》四十二章),認為一切由道生出。關于道,《老子》有多種解釋:其一,道的特征是“無狀之狀,無象之象”?!独献印返诙徽抡f:“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,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?!钡谑恼掠终f:“無狀之狀,無象之象,是謂惚恍?!逼涠?,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。第二十五章說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?!逼淙?,道是無。第四十章說:“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?!痹谶@里生于“無”即是生于“道”,“道”就是“無”。
“反者道之動”的辯證法思想
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。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,例如有無、剛柔、強弱、禍福、興廢等等,它們都是互相依存、互相聯結的。所以說:“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?!边€說:“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”,“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”,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。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,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,他說:“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”,“曲則全,枉則直,洼則盈,敝則新,少則得,多則惑”。老子承認轉化,但強調“圣人之道,為而不爭”,“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”。
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。在戰術上,他主張“以奇用兵”,還要注意“將欲弱之,以固強之”,“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”。在戰略上,他提出“柔弱勝剛強”的指導思想,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,但攻堅的力量莫過于它。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,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。
“虛靜”“玄鑒”的認識論
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于感覺經驗,“不出戶,知天下;不窺牖,知天道。其出彌遠,其知彌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見而名,不為而成”。他還宣揚“滌除玄鑒”的直觀方法,教人們洗心內照。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,反對啟迪民智,要人們做到“絕圣棄智”,“絕學無憂”。他認為,“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”。因此,主張“常使民無知無欲”。
“小國寡民”的社會歷史觀
老子主張“小國寡民,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遠徙。雖有舟輿,無所乘之;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;使人復結繩而用之”,“鄰國相望,雞犬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不相往來”。他向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,認為在這種社會中人民會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”,表現出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。
6.老子的主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,他的名言警句有哪些
在政治上,老子主張無為而治、不言之教。在權術上,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。
以“道”為本的天道觀
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,他說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”(《老子》四十二章),認為一切由道生出。關于道,《老子》有多種解釋:其一,道的特征是“無狀之狀,無象之象”?!独献印返诙徽抡f:“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,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?!钡谑恼掠终f:“無狀之狀,無象之象,是謂惚恍?!逼涠?,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。第二十五章說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?!逼淙?,道是無。第四十章說:“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?!痹谶@里生于“無”即是生于“道”,“道”就是“無”。
7.初二上冊語文,關于老子思想的名言
一大堆
1.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;有名萬物之母。
2.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
3.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聲相和,前后相隨。恒也。
4.不尚賢,使民不爭;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;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。是以圣人之治,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。常使民無知無欲。使夫智者不敢為也。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
5.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
6.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7.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
8.天長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;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無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
9.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
10.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
11.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銳之,不可長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;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
8.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有哪些名言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,欲以觀其妙;常有,欲以觀其徼。
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
對于這一段,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“道”解釋為宇宙之道、天地之道、自然之道等等,卻沒有與“德”聯系起來。事實上,《道德經》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:“道”與“德”,“道”并不是宇宙之道、自然之道,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;“德”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,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、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。
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,是由于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,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“德”。歷代人們修道的多,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“德”,而最終明了“道”為何物的人極少。
《道德經》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,后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“德”的,所以只修道不知“德”者難于理解它,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于理解它。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,方知“道”與“德”合二為一,道德經三字,提綱挈領,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365教育網 » 老子的思想名言名句(關心老子的思想的名言)